中国 -尊龙体育官网

访谈时间:2022-12-13 10:00:00

张任: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成员、司法厅厅长,张廉:自治区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生礼: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陈旭东: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副厅长,尚静: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
12月13日,宁夏政府新闻办举行自治区“法治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请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成员、司法厅厅长张任,自治区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廉,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生礼,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副厅长陈旭东,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尚静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杨柳主持。
文字直播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杨柳: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按照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已经连续实施了三年,取得了一定实效。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成员、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厅长张任同志,自治区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廉同志,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生礼同志,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副厅长陈旭东同志,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尚静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任厅长介绍全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总体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成员、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厅长张任: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法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是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具体行动,也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措施。

今年6月,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启动了2022年度全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工作。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意愿,经过申报、筛选、公众投票,最终确定了5个项目,也就是办好5件实事,涉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药品安全、普法、“放管服”改革、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经过半年的集中推进,这5件实事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解决了一些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回应了群众期待,保障了人民权益。一会儿,各项目责任单位还要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已经连续三年统筹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三年来,共评选、推进15件实事,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法治为民不断深入。

一是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让群众法治信心更充足。抓谋划,制定年度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方案,建立深化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台账,逐项对账销号;抓宣讲,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开展多形式常态化学习宣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宣讲作为“法治为民办实事”之一重点推进,统筹各类媒体、各种渠道、各个阵地,开展主题宣传;抓督察,确保学习宣传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全区三年累计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近6000余场次,受众超过30万人次,培养了7万多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广泛开展宣传宣讲。通过宣传宣讲,国家工作人员更加清晰地领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使命任务、工作布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更强;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掌握了法律知识、法律途径,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更强。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让群众安全健康有保障。聚焦“看病难”,把开展全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作为“法治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强化执法监管,守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管好群众看病就医的“钱袋子”。聚焦“执法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下放审批服务执法编制3600多名,推动将行政执法权限下放、力量下沉,让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问题及时得到处理。聚焦“矛盾多”,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塞上枫桥”品牌,建立“大调解”机制,织密人民调解“四张网”,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在全区创建239个“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建成4319个人民调解组织,三年化解矛盾纠纷近10万件,化解成功率96%以上,促进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三是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利。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把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容缺先办”“一件事一次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作为“法治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推动应用“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0个,实现75%以上的事项“一窗”分类受理;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对347项经营许可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明确了33个行业系统权力清单目录,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四是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基层法治服务更优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12348”法律咨询热线与“12345”市民热线归号并线,提供365天不打烊服务,三年累计解答法律咨询30多万条,群众满意度达96.8%。全面推行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办理法援案件4.2万余件,为5万余名受援人员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6.3亿元。全区156家律师事务所与214家商(协)会签订长期法律服务合作协议,常态化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让群众享受更加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法律服务。

民之所欲、法之所系。三年来,共有10余万群众参与“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各领域法治建设重点工作关注度达15万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就是我们坚强有力的依靠和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挚为民情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选准选好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难题,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实办好,让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体情况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杨柳:

谢谢张任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请大家提问。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宣讲”,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廉: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大家对法学会工作的关注和关心。今年以来,我们聚焦开展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宣讲这个项目,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稳政治方向。先后召开全区法学法律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与实践等系列研讨座谈会,出台《关于加强对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坚持讲政治和讲法治的统一、讲政治与讲学术的统一,加强对研究成果、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和《宁夏法学》刊物的政治审核把关,坚决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忠实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坚定捍卫者、模范践行者。

二是繁荣法学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组工作平台,推出72项研究成果。其中,先行区建设专项课题转化为《先行区促进条例》的具体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肯定;《坚决扛起法治中国建设的职责使命》等10余篇理论文章,分别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2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家和区域法治论坛上获奖。编印近60万字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资料汇编》《党的百年法治道路探索与实践》学习丛书,依托《宁夏法学》创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法治宁夏建设》专辑,开设“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刊发创新理论成果60余篇,切实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和法治宁夏建设实践的研究和阐释。

三是发挥职能优势,扩大宣传覆盖。组建42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师资库,召开集体备课会,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辅导讲座210场(次),受众达2万余人(次)。一是紧紧抓住“关键少数”,推动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重大议题,协助落实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制度,实现了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全覆盖;二是组织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专场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班,在大武口区五心学院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课程,实现了全区政法部门全覆盖;三是统筹指导区内各高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工作,协助讲好“开学第一讲”,评选出11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精品课,实现了区内高校法学课程体系全覆盖。

四是服务法治实践,凸显为民本色。创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全面推行司法所所长担任基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模式,目前全区各级法学会共聘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802名,积极参与基层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会系统法律咨询服务体系。深化“法学研究下基层”活动,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目标,引领专家学者走出课堂机关,深入基层一线,精准联动,精准调研,精准服务,让“高大上”的法学理论研究更接地气。《宁夏乡村积分制治理模式的调查研究》等成果在基层治理中得到充分运用和推广。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法治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坚实保障。请问作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我区是如何利用信用修复这一重要手段,在推动企业诚信自律的同时,让企业重拾发展信心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副厅长陈旭东: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信用修复既涉及营商环境,又直接事关企业生产经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多措并举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为失信市场主体打开救济渠道,引导市场主体珍爱信用、加快发展,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切实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能力。

一是健全信用修复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针对市场内主体信用修复程序不完备、公示期限较长、部门间缺乏协调等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信用修复工作规程(试行)》,明确市场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提前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提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等多项信用修复措施,统一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文书格式,全面规范信用修复流程,提高修复效率,形成了“信用监管 联合惩戒 信用修复”闭环机制和放管结合、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今年以来,依法依规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3722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516户企业、1276条行政处罚信息进行了信用修复,鼓励违法失信市场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增强发展信心。

二是依法加强信用监管,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全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严格落实《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等规定,依法依规将1.17万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5户市场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公示1502条行政处罚信息。以上失信市场主体不仅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评先选优、筹资融资等方面受到惩戒或影响,而且因为存在失信行为,按照《自治区市场监管厅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被列入信用风险高的c、d类企业,在执法部门双随机监管中也将会被多频次抽查,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作用更加凸显,有效提高了市场监管的公平性和针对性。

三是畅通信用修复途径,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我厅出台了贯彻落实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政策15条措施,将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列为重要内容。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宁夏)增加线上修复功能,开启“线下 线上”双向受理模式,实现“即时受理 立即办理”,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对于提交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开展“一对一”辅导,尽快依规完成信用修复。对受到通报批评或者较低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满3个月即不再公示,适用简易程序行政处罚不予公示处罚信息。对已补报年报未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的1971户企业,主动提醒企业尽快申请移出,不再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在大型企业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信息公示中,对未履行公示义务或者公示信息不真实的34家企业,采取约谈整改,不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接信用宁夏平台,对市场监管部门以外的行政部门4908条行政处罚公示信息完成了协同修复。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增强信用修复意识。我们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对当事人开展政策和法律辅导,提醒信用修复时限,及时规避法律及政策风险。利用“两微一端一网站”发布信用修复工作指南、防范以修复为名实施诈骗提示书,公开信用修复咨询电话,加强信用修复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醒告知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信息修复。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新闻报道、专题片、访谈等多种形式主动向公众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向社会展示市场监管部门公正廉洁、依法审慎监管的良好形象。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多次报道宁夏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工作做法和经验,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下一步,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持续完善信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发展格局,为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宁夏日报记者:

我关注到“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有一项是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请问我区在药品监管领域如何守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生礼: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记者朋友所讲,药品安全事关生命健康,历来备受全社会关心关注。2020年我局开展的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和今年开展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都通过网络投票被列为全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充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的高度关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是战士,药械产品是武器。武器精良、质量可靠、安全有效,对于战胜疫情、战胜疾病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药品安全工作,我区2020年启动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工作,目的就是要保障安全、促进健康。这几年,全区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范。到消费者手里的每一个药械产品,都经历了从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到上市后风险监测、再评价再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风险。在研发生产环节,先后制定发布了枸杞子(冻干)地方标准和151个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推动5种仿制药先后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2022年有3个品种过评),1种“全球新”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执法检查和风险排查,督促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主体责任、风险隐患“两个清单”,对照清单抓落实、抓整改、抓防范。今年以来,全区药械妆企业共建立“两个清单”10484份,自查自纠各类风险隐患3778个。在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方面,重点实施了“两个培训”,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这3类关键人员每年培训一次,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每年培训一次,从源头上压实责任、防范风险。对上市后进入使用环节,主要是加强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根据风险信号督促企业再研究、再评价、再创新。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宁夏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和化学药品、地产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基本形成了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的信息化监管闭环,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二是抓全领域各环节的问题整治。零售药店距离消费者最近。针对零售药店存在的处方药不凭处方销售、执业药师不在岗履职、药品储存温湿度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我们结合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开发了“阳光药店”信息系统,将全区92.3%的零售药店建成“阳光药店”,实施全天候在线监管。针对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防疫及儿童老年人用药和集采药械、网络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质量抽检、现场检查、网络监测、稽查办案等手段,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劣、网络违法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防止有风险的产品流入市场、流落到消费者和患者手中。截至11月底,全区先后检查“两品一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22894家次,抽检相关产品2017批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739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刑事犯罪线索12条,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维护了公众用药安全。

三是抓全链条各部门的执法联动。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和“一网通办”,制定了权责清单、区市县监管事权划分规定、案件查办裁量基准、药品检查实施细则等贯通执法监管全过程的一系列制度办法,通过“四不两直”式督促调研压实属地责任,并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药品生产经营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与公安厅联合印发了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执法协作实施办法,与卫健委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药械质量管理规范,与卫健、医保、公共资源交易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医疗器械全环节唯一标识试点工作,形成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是抓全社会各方面的共治共享。保障用药安全,最终服务于老百姓,也需要每一位消费者提高自身安全合理用药的科学素养和依法维权的法治素养。我们依托“宁夏药安早知道”政务新媒体等科普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用药月、医疗器械安全科普宣传周、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等活动,通过科普宣讲和药学服务“五进”等方式,加强普法科普宣传,增进公众对药品安全、对依法治药的认知,推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药促健康、法治为民。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我区药品安全的满意度得分2020年为80.19分,2021年为82.04分,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宁夏广播电视台记者:

今年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涉及到了环评“放管服”改革工作,请问我区推出了哪些改革举措助力稳经济、保增长?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尚静:

谢谢您的提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环评审批保障经济发展服务支撑作用,在深化改革、主动服务上做“加法”,在审批时限、审批流程上做“减法”,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力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大局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用足用活环评审批政策。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出台实施《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对“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项目、各地急需的医疗卫生等防疫建设项目,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力保障重大产业发展及疫情防控相关工程项目建设。

二是坚持以便民为本,稳固环评审批制度基础。按照依法依规、协同精准、高效便民的原则,修订《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2年本)》,综合考量基层环评审批部门承接能力,上收部分“两高”、涉重金属重点行业等7类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稀土深加工、地方级高速公路等13类项目审批权限,使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规定更加便于实际操作,更好地发挥环评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用。对所有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实行在线平台“一网通办”,即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实现不见面审批,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项目审批效率。2022年1-10月,全区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844个,涉及总投资额1815.111亿元;完成建设项目登记备案3264个,涉及总投资823.13亿元。

三是坚持服务大局,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建立并动态更新国家层面、自治区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三本台账”,对纳入台账的项目拉条挂账,实行清单式管理。主动向生态环境部争取自治区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园区规划环评的审批权,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围绕项目需求抢时间、抓进度,前移关口、延伸服务,前置梳理项目难点,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完成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工程、宁夏固海扬水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乌海至玛沁公路惠农(蒙宁界)至石嘴山段公路项目等15个项目环评审批,总投资154.77亿元。针对基层审批部门因技术力量不足,在环评审批时效、程序和审批质量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撑。

四是坚持突出重点,全力做好“保煤保供”工作。积极协调生态环境部审查了宁夏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环评、宁东煤田积家井矿区总体规划(修编)环评,审批了新乔煤矿和惠安煤矿项目环评。审查了韦州矿区规划环评,审批了永安煤矿、红石湾煤矿产能核增项目环评,开展了任家庄煤矿、金凤煤矿、双马煤矿、银星二号煤矿产能核增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备案工作,全力推动自治区“保煤保供”政策取得实际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动态更新项目环评服务清单、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为主要着力点,最大限度释放环评审批对扩大有效投资政策红利,为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落户宁夏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法治日报记者:

“八五”普法规划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请问我区在推动智慧普法,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和创新?

张任: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自治区司法厅以互联网思维深耕智慧普法,深入推进“互联网 普法”工作模式,通过“四个聚焦”提高普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

一、聚焦思想引领,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自治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八五”普法规划,通过“线上 线下”的方式,运用各类媒体和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全区4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干部学院参与线上学习,组织各类“习近平法治思想”报告会、讲座等活动1700余场次。举办网上有奖征文、微视频征集等活动150余场次,各类网上竞答活动吸引100余万人次参与,《宁夏日报》《宁夏法治报》等各类媒体开设专栏,刊发相关稿件1400余篇,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二、聚焦重点人群,分层分类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突出“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明确“1 3 x”学法内容清单,在今年“宪法宣传周”期间组织全区首次国家工作人员宪法法律网络考试,参考人数近18万。突出“未来多数”。开展“互联网 教育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云校家、法治副校长网上授课等形式提高普法影响力,组织全区60余万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法律知识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尊法守法习惯。突出社会群体。通过组织开展“百场普法进工地”,打造妇女维权小程序和12338妇女维权热线等方式,将法治宣传教育广泛覆盖至妇女、老年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社会群体,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依法理性维权。

三、聚焦法治实践,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强化主题活动。推动互动式、场景式传播,开展“网络普法 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累计参赛人数达600万人次,推动“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落地见效。强化基层智治。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切实发挥基层综治中心作用,强化“智慧网格”综合平台的管理和使用,建成集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办事、网上公开、网上监督于一体的“互联网 政务服务”平台,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促进治理更加智慧更有温度。

四、聚焦效果导向,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普法方法不断创新。上线宁夏法治vr云展厅宪法广场,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直播网络电信诈骗案等庭审活动,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场景式传播转变。普法阵地不断拓展。打造法治融媒体中心,构建以“宁夏法治”微信公众号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群,关注人数达30余万人,阅读量累计达800万人次。普法内容不断丰富。围绕宪法、民法典等开展文艺节目线上云展演,打造有全区影响力的法治文化传播品牌节目,拍摄一系列本土化特色的普法短剧,不断打造具有浓郁宁夏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杨柳:

今天的答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法治为民办实事”相关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们,再见。

往期回顾
网站地图